[著作權所有,欲使用、轉載請與我聯絡]


壹、前言

  《盎格魯─薩克遜編年史》(Anglo-Saxon Chronicles)為英國著名的史學著作之一,為羅馬撤軍到諾曼征服之間的重要史料。本次史料解讀的範圍自耶息爾略(Æthelred)在位時期,經丹麥人國王克努特(Cnut)統一英格蘭,至丹麥王朝(House of Denmark)在英格蘭統治的初步情況。
  在本文討論的範圍中,丹麥人的再入侵乃是該時期的重點。西元978年 ,耶息爾略以十三歲之齡幼主即位,自然缺乏經驗及知識領導英人對抗丹麥人的入侵,於是只好以「丹金」(Danegeld)換取和平。當然此非長久之計,丹人的需索無度造成朝野的重大負擔,也預示著威塞克斯王朝(House of Wessex)的末路。縱然耶息爾略之後,其子勇者王艾德蒙(Edmund the Ironside)奮力抗敵,英格蘭還是在西元1016年被克努特國王統一。
  本文討論的主題有二:其一為西元1010年前後丹麥人對英作戰心態的轉變。其二為克努特統治初期如何用各種治術,安撫長久以來受到丹麥人摧殘的英格蘭人民。

貳、西元1010年前後丹麥人對英作戰心態之轉變
  筆者認為西元1010年以前,丹麥人只將英國視為一個適合搶掠的好地方。
  以西元978年耶息爾略登基至西元1010年間為例,丹麥人於987年 搶奪沃切特(Watchet);991年以九十三艘船攻艾比士威治(Ipswich)及英格蘭東岸,後以一萬鎊議和;993年,大劫班堡(Bam borough);994年攻倫敦(London)及沿海的埃賽克思(Essex)、肯特(Kent)、薩賽克思(Sussex)及漢普郡(Hampshire),這年也是首次記載丹麥人搶奪馬匹;997年丹人攻康沃爾(Cornwall)、北威爾斯(North-Wales);999年再度強攻肯特;1001年秋季前蹂躪平霍(Pin-hoo)。在編年史的記載中,上述戰役的結局往往都是「將無數戰利品帶回船上」(brought incalculable plunder to their ships)。
  此外,在西元1006年的記載中,該年自夏至後到冬天,丹麥人一路挺進到卡坎姆斯利(Cuckamsley)便不再挺進,其原因為丹麥人聽說「如果到了卡坎姆斯利,就再也回不到海上去了。」(if they sought Cuckamsley, they would never get to the sea.)
  綜合以上,筆者認為此時丹麥人乃「海盜心態」。簡言之,丹人以強大的軍隊在英格蘭到處蹂躪、燒殺擄掠,只以獲取寶物糧食運回基地為目的,而不思長久的佔領與統治。
  西元1010年,丹麥人進攻劍橋(Cambridge),在那裡裝備了馬匹、控制了東盎格利亞(East-Anglia)。隨後,他們運用馬匹迅速的向西挺進再揮軍南下。雖然他們屠殺、燒城依舊,也將戰利品搬回船上。但是運用陸軍在英格蘭大地上縱橫馳騁的模式,逐漸改變了丹人對英作戰的型態與心態。
  西元1010年後,丹麥人發現在英格蘭就地運輸、補給甚為方便。因之,從掠奪為主的海盜模式,改為從事「侵土戰爭」。
  西元1013年,諾桑比亞(Northumbria)、林齊(Lindsey)、五市鎮、牛津(Oxford)、溫徹斯特(Winchester)、沃靈福德(Wallingford)及倫敦的居民都向丹麥王史威恩(Swein)投降。投降的方式是交付人質、提供糧食和馬匹並供養軍隊。1014年史威恩崩,克努特即位為國王。該年克努特也跟林齊人協議贊助馬匹。1015年,西薩克遜人投降,其殘餘軍隊與丹麥軍合流,並提供馬匹。最後,克努特國王於1016年任命艾瑞克(Eric)為伯爵,負責治理諾桑比亞。該年克努特也統一了英格蘭。
  在西元1013至1016年的記載中,筆者發現丹麥軍的重心由海軍轉向陸軍,且補給不再仰賴海上,反而處處出現向投降軍索取馬匹及軍糧的紀錄。此外,克努特對英格蘭採取侵土戰爭,逐步佔領、統治各個郡與屬國,不再像978-1010年間搶奪完便乘船而去。
  唯須注意,歷史乃依循脈絡而下,心態的轉變不可能一夕而成。是故,筆者以西元1010年為轉捩點非二分之零和命題,在此特別說明。

參、克努特統治初期的治術
  丹麥人侵犯大不列顛地區數百年之久,上至國王貴族、下至平民農奴無一不深受其害。克努特以外族丹麥之姿入主英國,如何善加安撫他的臣民變成為最重要的話題。筆者認為克努特國王雖是武人,卻深黯統治之術。西元1019年,克努特回丹麥繼承王位,1020回到英格蘭之後便開始收服民心。
  他的安撫之術主要從基督教下手。1019年,令人尊敬的利芬(Lyfing)主教逝世,1020年克努特便首次在阿興登(Ashingdon)與多位主教舉行「獻堂儀式」。1023年克努特皈依基督,並公開為聖埃爾夫赫亞克(St. Ælfheah)主教平反 。克努特讓世俗貴族與各個主教、教士等顯赫階級將聖埃爾夫赫亞克主教的遺體從陵墓中取出,並以十分榮耀的方式將其遺體運到坎特伯理(Canterbury),在聖歌聲中以最莊嚴神聖的方式將其下葬在基督祭壇的北側,期望廣大的英格蘭人民能因此而得到救贖。1027年,克努特國王去了基督教的中心城市──羅馬。1031年,克努特將桑威奇所有的港口都「賜」給基督教教堂,並將得自港口兩邊的收益也都賜贈給教堂 。克努特國王透過宗教的皈依、對教堂的奉獻以及任命德高望重的教士,也為英格蘭人民帶來不少好處。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我們在教課書或其他論著上對克努特賢君的形象來自於其平等對待丹麥人與英國人、注重道德的社會風氣、裁減軍隊以節省公帑、公平賦稅累積國力以及編纂法典,將艾德格(Edgar)國王的法令融入丹麥的「賠償法」概念等等,這些功績卻不見於《盎格魯─薩克遜編年史》。試探其原因,筆者認為編年史的作者雖然已漸漸接受克努特這個外族國王,但威塞克斯王朝為正統的理念也未完全消滅。在這樣的書寫心態之下,才造成編年史終對克努特這個「外族賢君」不批評卻也不褒揚的記述。

肆、結論
  《盎格魯─薩克遜編年史》在西元978年到1027年的記載上,歷史書寫比其早期以大為成熟,不像年代較早的詞條往往語焉不詳、寥寥數語帶過。進而代之的是敘事完整甚或詳細的事實論述──以1016年可知──。無疑地,這份史料帶給現代歷史學習者莫大豐富的參考資源。
  本文即透過丹麥軍隊在1010年前後作戰模式的改變探討其心態的變化,得知從「海盜搶奪」到「侵土佔領」的過程。此外,本文亦試圖討論一個外族領導者如何透過各種治術安撫其臣民,卻發現其記載並不周全,因此筆者推論了書寫者在一個「外族賢君」統治之下,不願譴責卻也不願讚賞的紀錄心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igletchu 的頭像
    pigletchu

    pigletchu的部落格

    piglet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